“ 内容摘要: 青葙生于坡地、路边、较干燥的向阳处,种子叫青葙子,可入药,消肝火、明日、杀虫;全草清热、利湿;嫩茎叶作蔬菜、饲料。种子含油率15%左右,油可供食用,但有气味。青葙子的花语:真挚的爱情,也有独立、勤奋之意。 ”
青葙生于坡地、路边、较干燥的向阳处,种子叫青葙子,可入药,消肝火、明日、杀虫;全草清热、利湿;嫩茎叶作蔬菜、饲料。种子含油率15%左右,油可供食用,但有气味。青葙子的花语:真挚的爱情,也有独立、勤奋之意。
青葙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野生或栽培,青葙是中医常用的一味中药之一,主治:清肝,明目,退翳。用于肝热目赤,眼生翳膜,视物昏花,肝火眩晕。《本经逢原》:“青葙,治风热目疾,与决明子功同。
其治风瘙身痒,皮肤中热,以能散厥阴经中血脉之风热也。”现代临床还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等症。但肝虚目疾不宜单用,瞳孔散大、青光眼患者禁服。青葙花期5~7月,果期8~9月。
形态特征:青葙胞果卵状,包在宿存花被片内;盖裂,上部作帽状脱落。种子肾状圆形,黑色,光亮,放大镜下可见矩形网状花纹,呈同心圆状排列。种子呈扁圆形,少数呈圆肾形,直径1~1.8mm。
表面黑色或红黑色,光亮,中间微隆起,侧边微凹处有种脐。表面于放大镜下观察可见网状纹理,种子易粘手,种皮薄而脆。气无,味淡。以粒饱满、色黑、光亮者为佳。
种子表面光滑,色黑有光泽,侧面有一微凹的脐点,子外形似鸡冠花子,种皮薄而脆,易破碎,内面白色。气微臭,味微苦。为医保用药中的处方用药。种子无臭,无味。化学成分含脂肪油、淀粉、烟酸、硝酸钾。
生长习性:青葙喜温暖,耐热不耐寒。生长适温25到30℃,20℃以下生长缓慢,遇霜凋萎;高于30℃,其产品品质较差。青葙属短刚植物,在秋季高温日照条件下易抽薹开花。对土壤要求不严,但吸肥力强,以有机质丰富、肥沃的疏松土壤产量高、品质好。
青葙有一定的抗寒力和耐旱力,喜生于石灰性土壤和肥沃的砂壤土,在粘性土壤中也能生长,但速度缓慢,在低洼积水的地方容易烂根。对二氧化硫,氟化氢及氯气的抗性都较强。青葙对土壤要求不严,以肥沃、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。忌积水,低洼地不宜种植。生于平原或山坡,可高达海拔1100米。为旱田杂草。
青葙的作用用途
盆栽作用:青葙具有生长缓慢、寿命长、耐修剪、干粗枝柔、叶圆根露、枝间易愈合、极易造型等特点,是制作盆景的好材料,也可作切花,瓶养花时间长。
观赏应用:青葙的穗状花序粉红,色彩淡雅,花序可宿存经久不凋,是竖线条的植物材料。同时青葙适应性较强,一般土地都可生长,易于养护,可以应用在园林花境、地被或庭院绿化中,富有野趣,色彩明快,营造出山野浪漫的园林景观效果。同时青葙的株型直立,观赏期长,也适合用作切花。目前也有少数应用于盆花生产中。
经济价值:青葙嫩茎叶作蔬菜、饲料。种子含油率15%左右,油可供食用,但有气味。种子脂肪油为青葙子油,并含烟酸和硝酸钾,味苦,微寒,青葙也可作饲料。
临床应用:用于与决明子基本相同,且两者常配伍同用,但总的来说,青葙子不如决明子常用。两者的微细区别是:决明子以治疗由风热引起的目赤肿痛为主(表症较明显);
青葙子以治疗由肝火引起的目赤肿痛为主(兼有口苦咽干、头胀目热、烦躁易怒等“肝火”症状)。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,上述两种症状都属急性结膜炎。又决明子略带补性,而青葙子则无补性。
副作用:在常规剂量内服用没有不适反应。长期服用也没有明显的副作用。含有较多的油脂,对原有脾虚泄泻的病人,大剂量服用会滑肠,而使大便更稀,次数增多。由于青葙子有扩瞳作用,因此肝肾虚及青光眼患者以及瞳孔散大者不宜使用本品。